悠悠華夏千古,脈脈文明永續,依靠的正是文化的傳承和教育的延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永遠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做到兼收并蓄。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筆者認為,對于高校而言,探索、挖掘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價值,為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青春力量,既是責任,更是使命。
文化自信利于用辯證思維看世界
青年是國家建設的棟梁,校園是孕育時代新人的搖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力者、繼承者,青年能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
隨著多元傳播渠道的暢通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加深,青年自身文化觀念塑造也具有多樣性特征。筆者認為,一方面,我們在高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把中國特有的文化體系完整地呈現出來,在眾多文化的映襯與比較中進一步加深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涵養作用;另一方面,用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形成堅定的信仰,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增加其文化自信,能夠使他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中國文化,使其敢于進行文化競爭、文化創新與文化推廣。
正所謂“教育貴于薰習,風氣賴于浸染”。文化自信可以說是檢驗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的重要依據。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動實現文化自立、文化自強,是我們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實踐課題,也是高校共同承擔的文化責任,更是激勵青年與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的要求。唯有闡明中華文明在思想文化、技術革新、社會制度等諸多方面,對人類文明進步發揮的重大推動作用,充分激發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振青年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才能加深青年的民族情懷,促其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毋庸置疑,提高高校師生文化素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有利于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因此,我們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推動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學生文化認知能力,形塑中國精神傳承華夏文明。
以教育內在本質推進文化繁榮發展
傳統中有我們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氣底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能夠進一步強化青年為祖國奉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同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
以校園文化凝心聚力,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青年、感染青年、引領青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師生心中扎根。筆者認為,教育本身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等作用,對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更新和創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并且,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做到這一點,也必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青年系好人生第一??圩?,讓他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高、文化之強,新時代呼喚中國高校承擔新使命、落實新要求,有更大作為。筆者認為,高校在新時代應以“雙一流”建設為牽引,將“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緊密交融,立足實際,提倡素質教育,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拓展學生的文化素養,以教育的內在本質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及道德規范,找準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滲透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育,喚醒深藏在每個學生內心深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讓浸潤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成為當代青年的精神標識。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借助高校平臺培養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用優秀文化提升育人實效
文明永續發展,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而高校正是這樣的紐帶,也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面對多元文化背景,可以采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宣傳、積極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以及探索文化自信心提升模式等措施,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學習載體,拓展學習實效,努力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散發耀眼光芒。
當前,應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在充分宣傳其理念的同時,為學生參與其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就教學內容而言,高??梢苑e極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結合當前教育環境,開發出新的傳統文化課程,融入多樣組織形式,如開展古代史、中國文學、音樂、詩詞、書法等教學,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在了解中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就教學方法而言,高校應積極開展如文化節、文化宣傳活動、主題演講等各種文化活動,以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多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礎上提升文化自信心與學習效果;就教學環境而言,高校應該將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傳統文化的精神和氣質融入校園文化中,營造一種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在探尋傳統文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路上,高校唯有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植根時代新人的文化沃土,方能增強中國青年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從而在進取的奮斗中奏響更為華麗的樂章。
(作者系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放射學院黨委副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