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期
數據周期:2022.2.21-2.27
數據來源:人民眾云
海底撈三度回應給消費者貼標簽事件
報道來源:央廣網、中國新聞網、共富視頻官方微博
2月23日,海底撈私下給消費者貼標簽引發網民熱議。有網民爆料稱,海底撈在會員系統里私下給消費者貼標簽,主要包含體貌特征、個性需求等。例如,有消費者被貼上“喜歡在APP上投訴”“長頭發”“圓臉型”“喜歡番茄鍋”等標簽。
針對“給消費者貼標簽”一事,海底撈有關方面進行了三次回應:
第一次回應:2月23日,海底撈客服通過共富視頻官方微博稱,這是內部制度,不方便透露,標簽不支持自己修改。
第二次回應:2月24日,海底撈有關人員通過媒體回應稱,為持續提升和優化消費者的個性化服務需求,門店管理人員可以在會員系統中對消費者的“麻辣鍋去蔥段”“檸檬水加冰”等就餐個性化需求進行補充?;貞€稱,公司于2020年起對相關內容進行持續優化,明確禁止對消費者體貌特征等任何個人信息進行備注,并于2021年1月全部排查整改完畢,所有信息均需通過嚴格審核。
第三次回應:2月26日,海底撈相關工作人員再次通過媒體回應稱,部分門店之前的確存在標記消費者外貌特征的行為,已被叫停并完成整改;大堂經理及以上級別的管理人員才有權限在后臺備注消費者就餐偏好信息;審核機制包括機器審核和人工審核。
相關微博話題最高登上熱搜榜第一
人民眾云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2月21日至2月27日,相關話題傳播總量達20022篇。
2月23日,海底撈私下給消費者貼標簽一事被曝光,迅速吸引輿論關注。話題熱度持續上升。2月24日,海底撈就該事件進行回應,再度拉升話題熱度。海底撈回應后,話題熱度回落。
兩個微博話題掀起討論。截至3月1日,微博話題#海底撈被曝私下給顧客打標簽#閱讀量達5.8億次,討論量達1.9萬條。微博話題#海底撈回應私下給顧客打標簽#閱讀量達2223.7萬次,討論量達434條。
海底撈回應旨在澄清原委,但未能消除消費者隱私泄露隱憂
企業收集信息邊界待厘清
?海底撈回應給消費者貼標簽一事效果欠佳
海底撈強調已改正此前給消費者貼上個人信息標簽的行為,另有行業人士表示,服務行業基本都會設定用戶畫像,餐飲行業的標簽更多以消費者的點餐需求為主,針對不同消費者屬性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從而提升消費者體驗。對此,部分網民表示理解,認為企業的貼標簽行為是為了細分客戶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但用戶畫像的確涉及部分個人信息,容易引起輿論擔憂。在這種情況下,海底撈的回應難以達到全面安撫公眾情緒的效果,導致回應效果欠佳。
?海底撈所貼的標簽涉及個人隱私,引起輿論擔憂情緒
對于海底撈給消費者貼標簽一事,有輿論指出,這不僅容易給他人留下“冒犯消費者”印象,還涉嫌侵犯消費者隱私,觸動了公眾的敏感神經。令輿論擔憂的是,消費者的相關標簽信息或被泄露,或被其他人利用,對消費者造成一定傷害。加之,近年來,不少消費者因個人信息泄露蒙受經濟損失,促使該話題引發關注。
?大數據時代下,輿論呼吁企業厘清信息收集邊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裸奔”的個人信息引起多方重視,輿論呼吁企業收集信息要注意邊界。海底撈作為餐飲企業,收集消費者對食品的口味、喜好等,不斷優化相關服務,未引起輿論較大的反感。但外貌等與海底撈服務無關的信息收集,引發一定爭議。對于企業收集消費者信息問題,2021年,我國出臺了《民法典》《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構建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提示餐飲企業在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兼顧消費者的個人意愿,合法合理地收集消費者個性就餐需求。
數據周期:2022.2.21-2.27
數據來源:人民眾云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為醫藥行業建言獻策
穩步推動醫藥行業向前發展
報道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
人民網關于2022年全國兩會調查的十大熱詞顯示,健康中國位列其中。健康中國這一熱詞承載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期待。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前,輿論聚焦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醫藥行業相關建議。
焦點一:中醫藥
關于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提出“用現代科技闡明中醫藥理論”等多條與中醫藥相關的建議,建議將現代科技力量運用至中醫藥全產業鏈。
關于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全國政協委員朱世增提出,從政府層面設計宣傳中醫藥文化的系列工程,如在中醫藥文化教材的基礎上,多舉措激發中小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濃厚興趣,積極引導他們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加大自下而上的中醫藥文化推廣、傳播普及力度,激發大眾認同認可中醫藥。
關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中醫藥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盧傳堅、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準備了關于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地的提案。
?近年來,兩會的熱點議題之一是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積極作用的情況下,中醫藥產業備受關注。2022年,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圍繞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發揮中醫藥傳染病防治作用、重點區域中藥產業發展、中醫藥文化宣傳等方面提出建議,推進中醫藥產業發展,進一步弘揚中醫藥文化,彰顯中醫藥文化自信。
焦點二:創新藥
關于新藥仿制,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海藥業總裁陳保華建議對已批準上市的中國1類創新藥和已批準上市且具有臨床價值/優勢、安全有效的中國2類改良型新藥,直接賦予其參比制劑地位;對已批準上市但尚不明確其臨床優勢的中國2類改良型新藥,由國家藥監部門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梳理評估。
關于創新藥進入醫保,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總裁趙超建議充分考藥品所處不同生命周期,給予一定的降價保護,以保護企業創新積極性;探索藥品準入由“邀約制”向“申報制”轉換,加快創新藥進入醫保。他進一步提出新藥上市后,企業無需等待醫保談判時間窗口即可進行醫保申請,實現“企業滾動申請、醫保滾動評審、目錄時時更新”的建議,旨在使患者盡早用上臨床價值顯著的新藥。
?創新研發一直被視為藥企發展的驅動力,有關部門、行業人士呼吁藥企要不斷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身競爭力。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初步統計,2021年,國家藥監局共批準了76個新藥(不包含新適應癥、疫苗),進口新藥37個,中藥創新藥12個,國產創新藥27個。媒體指出,國產創新藥上市數量創3年以來新高。對此,輿論認為藥品相關政策助推中國創新藥加速上市,創新藥進入收獲期。
焦點三:罕見病藥
關于罕見病藥品醫療保障,全國政協委員丁潔提出多份提案,包括繼續探索罕見病用藥尤其是高值藥品進入地方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和多方支付機制;推進罕見病高值藥進入國家藥品談判形成可持續性工作機制,激發國內企業研發創新藥品的積極性和延續國外創新藥品的合理引進;將罕見病高值藥品納入地方的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建立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相適應的長效工作機制等。
?2022年2月28日(國際罕見病日),3月初(全國兩會召開)的時間節點,再加上部分罕見病藥品被貼上“天價”“研發成本較高”等標簽,引發輿論近期再次熱烈討論罕見病高值藥。自2018年以來,有關部門通過制定罕見病目錄、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成立中國罕見病聯盟等措施,不斷為破解罕見病防治難題提供“中國方案”??梢?,多方尋求破解罕見病用藥難題的腳步從未停歇。
小結:
藥品與老百姓看病就醫息息相關,看病就醫關乎民生。在民生話題熱度的帶動下,中醫藥、罕見病用藥、創新藥等話題再次被拉回公眾視野,相關議案、提案既是代表委員集中履職盡責的具體表現,也是他們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意的智力轉化成果,有助于進一步促進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議案、提案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不僅彰顯了文化自信,還積極響應了健康中國的號召。
本期作者:王超
編輯:高涔朝 | 責編:李婭琦 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