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營口市檢察院檢察官近日與市、區兩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到遼寧省大石橋市(縣級市,由營口市代管),對當地合規整改完畢的涉案企業進行實地回訪,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明確下一步服務企業的方向。
一年前,營口市檢察機關以“‘掛案’清理+企業合規”的方式,幫助深陷訴訟多年的32家鎂制品企業“松綁”。同時,結合監管漏洞,督促行政監管機關和行業協會開展行業整治,以“個案合規”促“行業合規”,使行業運作更加規范,讓企業輕裝前行,以實實在在的檢察工作探索出為企業發展護航的“營口模式”。
營口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趙冰表示,營口市檢察機關將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為營口經濟發展營造更優法治環境。
主動介入,給涉案企業一個確定答復
2018年至2019年,遼寧某鎂業公司張某和其他鎂制品生產加工企業負責人共計32人,在與吳某某經營的多家空殼“開票”公司沒有發生實際運輸業務的情況下,虛擬現金流,支付購票“稅點”,虛開價值5萬元至100萬元不等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將稅額全部用于抵扣,造成國家稅款損失1000余萬元。
2019年5月,公安機關立案查辦吳某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繼而,對涉嫌購票的32家企業負責人進行立案偵查,并陸續采取了取保候審強制措施。2020年11月,公安機關將抵扣款全部追繳。然而,案件遲遲未能偵查終結,一“掛”就是3年多。
案件中的涉案企業員工共900余人,近三年年均營業總額超6億元、納稅總額5900余萬元。懸而未決的“掛案”掛的不僅僅是案件,更是企業的前途命運。涉案人員趙某是某耐材公司負責人,被立案后,企業開具發票受到種種限制,與下游購貨企業交易十分不便,后續訴訟風險更是讓他惴惴不安,始終不敢放手經營。
2022年2月,營口地區“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掛牌成立,首戰就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涉民企“掛案”清理上。檢察機關依托偵監平臺,通過調閱公安機關臺賬、查詢系統案卡等形式,查微析疑,發現“掛案”線索。張某等32人虛開增值稅發票“積案”浮出水面。
2022年8月,營口市檢察院與站前區檢察院兩級聯動,派員介入該系列案件,指導偵查,完善取證,走訪了企業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稅務局等行政部門,實地查看公司經營現狀。在充分掌握案件情況后,與公安機關深入會商,因案施策:針對證據不足、確無法查實的案件,建議公安機關依法撤銷案件;對符合移送起訴條件的案件及時指導公安機關補充證據移送審查起訴,并迅速啟動涉民企案件綠色通道,第一時間完成案件受理,納入審查環節。
僅一個月的時間,32件涉民企“積案”全部清理完畢,其中13件由偵查機關撤案,19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對癥下藥,“帶病”企業“司法康復”
被“掛案”處理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些“病癥”,如何“治病救企”?在省檢察院第四檢察部指導下,營口市檢察機關開出了“企業合規考察”藥方。
“營口市這起類案很有代表性,在以個案合規推動行業合規方面具有指導意義?!笔z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鄭明瑋在涉民企案件綠色通道開啟后,對該案進行了全程全方位指導。三級檢察機關一體化辦案保障了案件快速穩妥辦理。
2022年9月,營口市檢察院聯合站前區檢察院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涉案企業代表,召開民營企業合規經營座談會,解讀合規考察制度,幫助涉案企業了解合規考察紅利。
“案件已經拖了3年多這三年多,我備受煎熬,公司不能發展、不敢發展,愧對公司員工,感謝檢察機關能給公司一次整改機會,讓公司能放下包袱,涅槃重生?!币幻髽I代表聲淚俱下的發言,讓在場其他涉案企業代表感同身受,紛紛主動表示有意愿進行合規整改。
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座談中高度肯定檢察機關將“掛案”清理與“企業合規考察”相結合的做法,認為這樣既給涉案企業深刻的警醒和教育,也為行業合規經營提供了借鑒,有利于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使企業“活下來”“留得住”“經營得好”。
“為讓民營企業更好發展,檢察機關出臺合規考察制度,在輕微案件中,涉案企業如果認罪認罰,及時補救,并提出合規整改方案、接受合規考察,檢察機關可依法對其作出合規不起訴、合規從寬量刑的決定?!睜I口市政協委員楊盛辛說。
本著“不湊數”“真適合”的原則,營口市檢察機關派員深入涉案企業實地走訪考察,通過查看涉案企業經營資料、與企業員工座談、深入生產一線等方式,全面了解涉案企業架構、制度建設、經營管理、產值納稅、就業保險、社會貢獻等情況,預估涉案企業是否符合合規考察條件,對涉案企業合規整改的自愿性、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全面審查,確保企業合規高標準適用。
經過充分調查,檢察機關對符合條件的14家涉案企業啟動合規考察程序。因涉案企業集中同一地區、同一行業,為使評估取得實效,檢察機關從兩級三地第三方評估組織抽調合適專家組成評估小組,對涉案企業開展集中合規考察。
營口市檢察機關還創新工作思路,針對企業人數少、納稅金額小的小微企業采取“簡式合規”考察模式,即由檢察機關指導開展風險自查、修訂合規計劃、消滅經營風險,為企業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提高司法工作效率。
以司法辦案為契機,規范行業發展
遼寧省大石橋市(縣級市,由營口市代管)被譽為“中國鎂都”,是一個“依鎂而立、應鎂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鎂制品行業是大石橋市的支柱產業。
此次系列案件中的涉案企業均為大石橋市鎂制品企業,生產加工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突出。案發后,很多涉案經營者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違法。反映出該行業在依法規范經營方面存在盲區。
鑒于此次系列案件為同地區、同行業的類案,典型意義明顯。營口市檢察機關依法向營口市鎂產業協會、行政監管機關制發檢察建議,建議鎂產業協會督促相關企業建章立制,帶領企業規范發展、合規經營。建議行政監管機關加強鎂制品行業監管,堵塞監管漏洞。
“我們要以司法辦案為契機,辦理一案教育一片,規范行業發展”,營口市檢察院第二檢察部負責人姜思雨說。
為“抓前端”“治未病”,檢察機關針對涉案企業舉辦了法治宣講會,系統講解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的認定要件、追訴標準和危害后果,并重點向企業講解日常經營過程中涉及發票的行為哪些合法,哪些被法律明確禁止。
參加宣講會的一名企業負責人感慨地說:“之前不懂法,覺得自己委屈,甚至在案發之初有過搬遷到其他城市建廠的想法,通過企業合規改革,聽了普法宣講,我明白,只有企業從根本上合法合規經營,才能可持續發展?!?/p>
該系列案件考察期滿后,營口市檢察機關召開公開聽證會,全面審查涉案企業合規完成情況。同時,依法對14名涉案企業人員作出不起訴決定。
據了解,目前涉案企業經營狀況普遍持續向好,規范化水平明顯提升。2022年,14家企業營業額合計3.2億余元,納稅總額近4000萬元,解決就業364人。
服務保障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法律義務。營口市檢察機關將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工作作為服務保障營商環境重點工程之一,依法“能用盡用”。涉案企業合規制度實施以來,共辦理合規案件29件,對35家企業開展合規考察,涉及就業規模數千人,稅款近億元。在遼寧省率先實現兩級院合規辦案全覆蓋。辦理的某7家企業串通投標案獲評全省典型案例,經驗做法在全省合規推進會上交流。(何悅)
責編:白馗
編審:崔曉林
校對:張波、張雪慧